-
您的購物車內沒有商品!
李樂詩博士的人生旅程,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從年幼時的好奇與探索,到後來踏上極地與高山的征途,她的每一步都充滿了勇氣與堅持。她不僅是一位卓越的科學家,更是一位用生命去感受大地、用文字與畫筆去記錄世界的藝術家。她的故事,是對自然的熱愛、對科學的執著以及對生命的深刻感悟的完美融合。
對李樂詩博士的認識,定必稱她為極地考察及探險家之名,然而她卻娓娓道來的是一位設計師,她為自己為設計前在學習繪畫打下深厚基礎、為設計成立廣告公司、為環遊世界加入旅遊雜誌擔任編輯、為環境教育設立極地博物館讓下一代有參與未來切身的機會。
她的極地考察之路是一步一腳印築起的。自幼不太喜愛數理科的她,唯獨愛上繪畫,便跟從周公理先生學習西洋美術,再而學習國畫與雕塑。
李博士畢業後欲藉繪畫技能創一番成就,她眼看國外博物館的展品價值昂貴,如能投身行業內應有不俗發展,經老師點醒後,走過博物館夢境折返現實世界。李博士畢業後十五天的時間獲應聘位於香港著名的華美的廣告公司。憑著國畫、西洋畫及雕塑的根基,又達到廣告公司的設計要求,憑著一雙手描繪客戶廣告架構雛形至完美完成,客戶滿意廣告成果離去。三個月試用期最後成為設計師。
文‧香港印藝學會 / 圖‧受訪者提供
那刻她深切了解到廣告品牌的威力強大,沒多久便興起成立自己的公司的念頭。那時在廣告品牌效應推動下,廣告公司展開順利成功之路。一方面她為品牌大機構如:中華電力、市政局,青年團體等設計標誌與宣傳刊物,把公司名聲奠定基礎;又為電視廣播有限公司舉辦的選美盛事,採用“ 世界小姐”及“ 環球小姐”為藍本構思,強調美貌與智慧並重為口號,好讓香港市民重新認識;又如替製藥公司工作,她就以合切地區包裝、設計、藥物認可顏色、符合及融入當地法則為前題設計;而一輯“年華之音”照片則是記錄七十至八十年代的極具智慧的 108位女性,使用寶麗來相機拍攝,攝影師輕輕按下按鈕,把女主角的一刻神韻特點躍然相紙上,套用現時的一句字,便是“入屋”設計。
還有膾炙人口的香港政府及慈善機構的設計,又如家計會“ 一個嬌,兩個妙,三個吃不消,四個斷擔挑”琅琅上口的宣傳設計,她公司都有參與其中。她笑著說著,這是她“劫富濟貧”理念。搵錢之餘,也要履行社會義務工作,相互平衡。
李博士不因工作而放下探求世界脈搏之旅。30歲前的她已展開環遊世界的足跡之旅,她坦然說自己是一本不折不扣的旅遊指南。時任航空旅遊雜誌設計的她,藉著環遊世界的機會,把航空雜誌文稿引入自己的旅遊介紹,運用攝影、美學及繪畫三者的微妙結合,以繪畫原理如何運用光源角度轉向使顏色的比重作出改變,提升攝影成為美學藝術元素的一環。她引領讀者閱讀圖片,在咔嚓一聲,把攝影、色彩和繪畫三者融為一體,以藝術的光、色和形三元素要點刊印於紙本上,可謂一分資訊多重享受。
李博士以有限的時間,又能按著雜誌進度,順道完成環遊世界之旅。不久,航空雜誌發展至中國國內航線,燃起李博士要為國家推動旅遊的任務。在無條件沒有薪水的義務工作環境下,她運用了環遊世界學的經驗,穿梭走遍國內不少大街小巷,拍下一輯輯心動不如行動的圖片故事,使讀者燃起有迫切成行認識國家的河川勝景之美計劃。她圖文並茂地寫下資料送予中國旅行社,印製“海珠雜誌”免費派發,更詳細的介紹報導,務使景點普及化,提高旅遊價值。
八十年代,李博士投入另一條既與美學相關又陌生的賽道。1980年首次擔任“ 撞到正”電影美術指導,並獲最佳美術指導。,她的特點是透過平面美學設計注入立體藝術內,從而豐富電影鏡頭層次的質感,提升畫面的視覺效果。她更在“ 愛在別鄉的季節”充分發揮美術指導特質及服裝設計的時空配搭,主角可追溯當時時下的美籍華人穿衣質感。她還要親手縫紉戲服追趕拍攝檔期。憑著這種執著使李博士憑“愛”電影獲得1990年第27金馬獎最佳美術指導的提名。
九十年代,李博士積極推動極地科學考察探究對環保的重要性、地球暖化帶來的危機,目的要公眾人士重新認識和感受,關心和愛護默默受傷的地球環境。
年齡漸大的李博士深感個人的力量薄弱,於是提出極地環境保護的倡議。強調這是她近四十年來的首要重要的工作,也是她的終極理念:“ 極地教育”,透過加強對環保意識,培訓一下代科學與技術人員,期望代代薪火相傳。她應邀全港學校逾千多場的講座,都是與環保議題有著息息相關關係,成立極地博物館基金會,解說不同程度的全球暖化因果關係,突顯環保問題的迫切關注,務使年輕一代認識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環境。
氣候變化不僅是氣候模式受影響,更衝擊環境生態,甚至引起大規模物種滅絕,以及糧食危機等問題。受到輻射照射的影響,白光使冰塊融化,導致海水體積膨脹,活在北極的北極熊是首當其衝的犧牲品,北極屬海洋地帶,牠們只能靠墊暖化後薄弱的冰塊上走動覓食,一個不慎便掉落水中;其二是食物鏈供應的改變,使牠們失去原有的糧食支持過活;南極的大陸冰川加速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沒沿海低海拔地區及加速地球板塊活動。
過去的的華東水災、汶川大地震便是極端天氣延伸出來的天災證據,足以證明暖化與我們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要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層的化學物質,才能保護地球免受有害輻射,包括癌症和農作物受損等。
氣候變遷的成因複雜,屬全球議題,透過國際間合作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製定相關政策,加強生態系統的整體韌性。李博士透過她多年來的實地考察成果及拍攝的圖片及錄像,讓市民對中國極地科研事業提高更務實的環保意識,喚醒他們對極地環保意識的重視。藉極地博物館及中國內地多所研究中心的網絡所收集的資料,統統集成館藏重點物品。這些珍貴的展品活生生地向參觀者展示全球暖化和氣候變化等環境問題的嚴重,是地球人一項極具挑戰的思考課題。
極地本來是全球最潔淨無瑕的淨土,但由於受到環境污染和氣候暖化的影響,這片淨土現在也受到波及,令該處出現冰架崩裂融化,冰山蒙塵污垢的現象,大自然生態環境發生急劇巨變。根據專家統計,目前環境污染的情況已超出地球可負荷的能力,全球暖化已引發極端氣候變異、旱災、洪水、颶風、熱浪、龍捲風等天災頻仍,導致冰河消融、海平面上升、疾病肆虐、物種消失等惡果,這些現象,似為人類不斷破壞環境的惡行敲響了警號。
李博士指出全球暖化是一項嚴肅課題,我們一起響應,年輕一代更是扮演著重要角色,希望以一代人感動下一代人,以個人減碳行動做起降低碳排放、降低氣候變化的負面影響,延續地球生命。
她希望我們不要做一位坐言見證者,還要擔任起行拯救行動的地球醫生,一起拯救地球,修補三極和教導下一代。她認為要培養香港學生,除考察科研的知識外,更要懂得運用科技工具。科學家也是靠一群基層科技人員手上的儀器和多方大數據分析結果,合作無間地而得來最後結論,核證和發表。她深信年輕一代已具備天賦才能,為前面的科研事業發光發亮。
李博士親赴南極8次、北極10次及珠穆朗瑪峰雪域4 次,每次都是科研考量出發點,透過科研成績教導我們重新認識極地知識,並把資料印製成書。先後出版《南極追踪》、《北極追踪》、《三極宣言》、《白色力量》等及剛出版的《極地歸航》。
李博士現刻投放重點工作是在學校推廣大自然與科學。在極地博物館上,她藉著科學普及化,運用多種方式向公眾普及極地學知識,培養環保意識,提高文化素質。博物館起了公眾充分開展極地研究的目的和意義,了解極地科學活動的機會,鼓勵他們以各種方式支持極地科學活動。
在科學研究方面,透過極地博物館給科學家,特別是對地極地科學考察有興趣的新一代年青人提供部分實質性研究場所,研究目標注重那些最新出現、具有特殊意義的、綜合性研究的問題。極地博物館可以配合目前國內極地研究和管理單位的極地檔案工作,建立側重綜合性、科普性、邊緣性、補遺性的極地科學研究文獻、資料檔案庫;建立包括自然地理、自然資源、探險歷史、人文研究的圖書館,給極地科學愛好者提供閱覽。
最重要的一環是給青少年有一個培訓基地。極地博物館建立了橋樑角色,以講座或培訓班向青少年普及極地科學知識,訓練極地考察技能,促使他們成為環境科學家。
讓青少年親身感受大自然,開拓及加強對環保認知,使他們明白物種有情有愛,再以愛培育下一代;加強他們對氣候變化及碳中和變化的關心,這才能恆久持續實踐節能減廢的低碳生活,並發展領袖才能,培養地球醫生。
她對年輕人的寄望,充滿了鼓勵與信任。她知道,未來的路或許充滿挑戰,但正是這些挑戰,讓我們的生命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她希望年輕人能夠勇敢地面對未知,擁抱生活的波瀾,享受探索的樂趣,追求自己定義的成功。她希望年輕一代能夠承接極地精神與責任,讓這份對自然的熱愛與對生命的堅持,繼續傳承下去。